![](http://stc-cms.beisen.com/CmsPortal/605288/605288_medias_2024913_2024913logo.png?v=638618232248900000)
工作职责:
(1)大型磁屏蔽空间工程技术中心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构建新一代大型“零磁”空间研发平台,并持续对其进行技术升级与性能提升,使我国磁屏蔽技术保持国际领先优势,为生命科学及医学等领域提供极弱磁场和极微振动等极端环境。重点开展大型零磁空间磁屏蔽技术、大型零磁空间结构与工程隔振技术、大设施工艺系统集成与测试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研究,将建成国际一流、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学术交流与合作基地。
招聘方向: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智能制造、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2)量子科学装置与仪器工程技术中心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任务。重点开展超高灵敏极弱磁场测量装置、超高灵敏惯性测量装置、高精度原子自旋陀螺装置、超高灵敏计量原子磁强计等科学装置与仪器研究,包括磁光操控原子自旋机理及技术、低噪声磁屏蔽技术、近零极微振动抑制技术、高精度自旋检测技术、光子压缩检测机理及技术、窄线宽高性能激光器、抗弛豫碱金属气室、精密闭环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挑战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灵敏度纪录,助力基础物理学、生命科学和极弱磁性物质分析等前沿命题研究,鼓励探索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支持基础研究领域的原创性探索和突破,产生从“0”到“1”的原创性科学新发现,进一步支撑弱磁计量测试、高精度惯性导航领域的发展,培养量子精密测量领域高端人才。
招聘方向:仪器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及自动化等
(3)量子传感器应用系统工程技术中心
聚焦微小尺度下原子态的操控与探测,针对芯片化量子传感器的特殊需求,开展芯片量子传感器集成测试、芯片量子传感核心器件研究,突破一系列窄谱激光光源、原子源与碱金属气室与微纳光机电与光电子技术中的关键核心器部件,攻克芯片化量子传感器在设计、制造、封装、集成、测试中涉及的一系列“卡脖子”问题,完成基于微纳集成技术的量子精密测量传感器研制,引领芯片化量子传感器技术研究。
招聘方向:仪器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封装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
(4)零磁科学装置工程技术中心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前沿科学研究的对零磁科学装置的重大需求,通过机械、控制、电气、材料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突破高精度主动线圈补偿、高屏蔽因子低噪声磁屏蔽、大电流程控消磁、高性能磁屏蔽装置集成与极弱磁精密测量等多项关键技术,研制心脑磁成像装置、细胞磁场测量装置、零磁生物培养装置等,有力推动心脑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断、细胞的生理功能研究及病理机制探索、生物体内源性磁场研究及调控等相关研究的发展,为提升人类健康水平和拓展科学认知边界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和先进的研究工具。
招聘方向: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机械及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等
(5)零磁医学与科学工程技术中心
依托近零磁极端环境下的超高灵敏极弱磁场测量技术,致力于推动零磁科学装置的医学应用及软件算法研究,实现心、脑、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疗方式革新。目前在心、脑、细胞磁成像算法及其医学应用方面积累了深厚基础,并通过零磁环境下的量子传感技术,结合医学需求,推进高端医疗装备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在心血管领域,中心通过心磁测量装置在多家医院的应用已建立了国内外最大的心磁临床数据库,在急性心梗、冠心病等疾病早期诊断以及心脏健康评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在神经科学领域也取得显著进展,开发的脑磁测量装置在视觉、听觉等刺激下实现了脑磁三维成像;在基础研究方面,利用极弱磁场技术对细胞、组织等磁信号进行检测,推动了磁生物学的新兴研究,助力肿瘤的早期发现与精准治疗。中心将继续通过零磁环境下的量子传感技术,结合医学需求,加快成果转化,推进软件算法研发和临床应用,为实现从“0”到“1”的源头创新提供重要支持。
招聘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计算机、电子信息等
任职资格:
1. 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学术作风端正、严谨。
2. 近年来,在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零磁科学、量子精密测量、物理学、光学、低噪声磁屏蔽材料、激光器、微弱信号检测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突出成果,参与过重大科技专项或重要科研任务,具有成为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的潜质。
3. 具有海内外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35周岁,取得博士学历学位不超过3年。
4. 在站时间2-4年,最长不超过6年。